| 您当前的位置:研学资讯 > 研学教育 | |
湖南研学教育中的历史启示:当芷江受降研学实践遇上台海风云! |
|
| 发布时间:2025-11-16 浏览量: 来源:大木少年 | |
初冬的湖南怀化,芷江侗族自治县七里桥村的受降纪念坊在晨雾中肃立。这座形如“血”字的四柱三拱门,承载着1945年8月21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的历史重量。此刻,来自长沙某中学的百余名青少年正列队于坊前,他们的研学实践教育行程因一则国际新闻而更显深刻——日本首相近日发表“武力介入台海局势”的言论,让这座和平之城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课堂。![]() 一、受降堂里的历史回响 在纪念馆内,泛黄的洽降书原件与日军兵力部署图静静陈列。讲解员指着受降堂原状陈设的桌椅:“这里曾见证日军代表低头签署投降备忘录,而今天,我们更需铭记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’的警句。” 当学生触摸到受降纪念坊上“V”字胜利符号时,带队老师结合新闻事件提问:“80年前,芷江是侵略者终结之地;若历史重演,我们该如何守护和平?” ![]() 二、研学实践中的现实叩问 在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的“正义的胜利”展区,动态影像重现了日本投降场景。一名学生凝视着“胜利醒狮”雕塑:“这头挣断铁链的狮子,多像我们今天的处境——既要警惕外部势力干涉,更要团结自强。” 研学小组随即展开辩论:从芷江受降的“以战止战”,到当代国际关系的“以和促和”,青少年们从历史逻辑中提炼出“团结是抵御外侮的基石”的共识。 三、从历史课堂到精神传承 同学们在受降亭前诵读《和平宣言》。这座刻有受降关键节点的石亭,与纪念馆外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的标语形成呼应。 研学总结会上,强调:“湖南研学教育不仅是行走的课堂,更是将抗战精神转化为维护国家统一行动力的实践。”当同学们在研学手册写下“吾辈当自强”时,芷江的和平鸽正掠过蓝天。 ![]() 结语:研学实践教育的时代使命 离开芷江前,同学们将手折的千纸鹤悬挂于纪念坊前。这些纸鹤承载着双重寓意:既是对3500万抗战英灵的告慰,也是对当下台海局势的无声回应。湖南研学教育通过这样的实践,让青少年在历史现场读懂“和平来之不易”的深意,更在研学实践中锻造出“守护家园”的担当。正如受降坊铭文所书:“昭示于天下,永矢弗谖。” |
|
| —————— 相 关 文 章 —————— | |